BLOG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10.0版说明

3.1基于四川林鸮Strix davidi与长尾林鸮Strix uralensis的羽色、鸣声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别,接受将二者重新合并为一种,从名录中移除四川林鸮(Scherzinger 2004, Scherzinger et al. 2014)。3.2中华鹪鹛Pnoepyga mutica被从鳞胸鹪鹛Pnoepyga albiventer中独立出来后,有研究认为其鸣声的独特性并不明显,而认为该种不成立(Boesman, 2016; HBW/BirdLife)。从名录中移除中华鹪鹛。4

因属的变更修订学名的物种

4.1白腰叉尾海燕由Oceanodroma属移入Hydrobates属(Robertson et al. 2011; Wallace et al. 2017)后,其种名修订为Hydrobates leucorhous。4.2白尾蓝仙鹟由Cyornis属移入新描述的Leucoptilon属,并将其学名修订为Leucoptilon concretum(Sangster et al. 2021)。但是近期发表的鹟科新系统进化树可能导致该科未来较大的分类变化(Zhao et al. 2022)。4.3基于系统发育研究的结果,淡脚树莺由Urosphena属移入Hemitesia属(Alström et al. 2011)。

5

科内顺序变更

5.1长尾山雀科内顺序变更(Päckert et al. 2010)。

6

英文名变动的鸟种

6.1基于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曾经被作为两个独立种对待的鹗(Pandion haliaetus)和东方鹗(P. cristatus )的基因分化极低,且形态上也无明显差异,因此二者被重新合并。鹗的英文名重新修订为Osprey(Monti et al. 2015; Monti et. al. 2018; HBW/BirdLife, Clements)。6.2将蒙古沙鸻英文名修改为Siberian Sand Plover。6.3 由于African Reed Warbler Acrocephalus baeticatus与芦苇莺Eurasian Reed Warbler A. rscirpaceus合并为一种,将后者的英文名修改为Common Reed Warbler。6.4 将长尾雀英文名修改为Siberian Long-tailed Rosefinch。6.5将褐头岭雀英文名修订为Sillem's Rosefinch,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

7

中文名变动的鸟种

7.1将雉鹑中文名恢复为传统中文名红喉雉鹑,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2将白秋沙鸭中文名恢复为传统中文名斑头秋沙鸭。7.3将凤头树燕中文名修改为凤头雨燕,以与其属名相符。7.4将青藏白腰雨燕中文名修改为华西白腰雨燕,以与其目前已知分布范围更相符。7.5将鹰鹃中文名修改为大鹰鹃,以更反映其形态特征。7.6将霍氏鹰鹃中文名修改为棕腹鹰鹃,以更体现其分类沿革。7.7将北鹰鹃中文名修改为北棕腹鹰鹃,以更体现其分类沿革。7.8将北方中杜鹃中文名修改为东方中杜鹃,以与其目前已知分布范围更相符。7.9 将蓝胸秧鸡中文名修改为灰胸秧鸡,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10 将红脚苦恶鸟中文名修订为红脚田鸡,以与新其分类地位相符。7.11 将骨顶鸡中文名修改为白骨顶。7.12 将大军舰鸟中文名修改为黑腹军舰鸟,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13 将欧石鸻中文名恢复为传统中文名石鸻,以与其已知分布范围更相符。7.14 将饰胸鹬中文名修改为黄胸滨鹬,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15 将长嘴鹬中文名修改为长嘴半蹼鹬,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7.16 将澳南沙锥中文名修改为拉氏沙锥,以避免对其分布范围产生误解。7.17 将海鸥中文名修改为普通海鸥,以避免因其他俗名产生误会。7.18 将小黑背银鸥中文名恢复为小黑背鸥,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7.19 将黄脚银鸥中文名修改为里海银鸥,以减少因一系列分类变化后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与其分布范围符合。7.20 将红嘴巨鸥中文名修改为红嘴巨燕鸥,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7.21 将斑海雀中文名修改为长嘴斑海雀,以反映作为亚种提升为新种后的形态特征。7.22 将毛腿渔鸮中文名修改为毛腿雕鸮,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23 将蓝腰短尾鹦鹉中文名修改为蓝腰鹦鹉,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7.24 将印缅寿带中文名修改为印度寿带,最初将分布至缅甸的saturatior亚种也放在本种下,但该亚种后调整至中南寿带下,故修改本种中文名以与目前已知分布范围更相符。7.25 将大山雀中文名修改为欧亚大山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7.26 将远东山雀中文名恢复为大山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参考红脚隼/西红脚隼、红角鸮/西红角鸮。7.27 将白翅百灵中文名修改为白翅云雀,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7.28 将二斑百灵中文名修改为双斑百灵。7.29 将棕褐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棕褐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30 将巨嘴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巨嘴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31 将中华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中华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32 将北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北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33 将斑胸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斑胸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34 将台湾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台湾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35 将高山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高山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36 将四川短翅莺中文名修改为四川短翅蝗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37 将褐喉沙燕中文名修改为灰喉沙燕,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38 将洋斑燕中文名修改为洋燕,以与其分类地位相符。7.39 将金头缝叶莺中文名修改为金头拟缝叶莺,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40 将休氏树莺中文名修改为喜山黄腹树莺,以更体现其分类沿革及分布范围。7.41 将高山雀鹛中文名修改为中华雀鹛,以体现其作为中国特有种的地位。7.42 将印支雀鹛中文名修改为中南雀鹛。7.43 将长尾鹩鹛中文名修改为灰腹鹩鹛,以反映作为亚种提升为新种后的形态特征。7.44 将黑胸楔嘴鹩鹛中文名修改为黑胸楔嘴穗鹛,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45 将楔嘴鹩鹛中文名修改为楔嘴穗鹛,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46 将纹胸巨鹛中文名修改为纹胸鹛,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47 将大草莺中文名修改为中华草鹛,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48 将赤脸薮鹛中文名修改为灰头薮鹛,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49 将光背地鸫中文名修改为淡背地鸫,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50 将四川光背地鸫中文名修改为四川淡背地鸫,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51 将喜山光背地鸫中文名修改为喜山淡背地鸫,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52 将怀氏虎斑地鸫中文名修改为虎斑地鸫,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7.53 将虎斑地鸫中文名修改为小虎斑地鸫,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7.54 将梯氏鸫中文名修改为蒂氏鸫,以更符合英文翻译的传统(其中文名源自英文名Tickell,该词一般翻译为蒂克尔)。7.55 将黑颈鸫中文名修改为黑喉鸫,以更能反映其形态特征。7.56 将红尾鸫中文名修改为红尾斑鸫,以更体现其分类沿革。7.57 将侏蓝仙鹟中文名修改为侏蓝姬鹟,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58 将红眉朱雀中文名修改为中华朱雀,以体现其作为分布更狭窄的中国特有种的地位。7.59 将喜山红眉朱雀中文名修改为红眉朱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7.60 将褐头岭雀中文名修改为褐头朱雀,以与其新分类地位相符。7.61 将灰眉岩鹀中文名修改为淡灰眉岩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7.62 将戈氏岩鹀中文名修改为灰眉岩鹀,以使传统、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能用于我国分布更广泛的种类。7.63 将硫磺鹀中文名恢复为传统中文名硫黄鹀。

8

濒危等级调整

8.1 红胸山鹧鸪由VU降为NT。

8.2 白腹军舰鸟由CR降为VU。

8.3 尖尾滨鹬由LC上升为VU。

8.4 拉氏沙锥由LC上升为NT。

8.5 东方中杜鹃由NR修订为LC。

8.6 蓝翡翠由LC上升为VU。

8.7 黑头噪鸦由VU降为NT。

8.8 细纹苇莺由EN上升为CR。

8.9 喜山短翅鸫由NR修订为LC。

8.10 中华短翅鸫由NR修订为LC。

8.11 台湾短翅鸫由NR修订为LC。

8.12 灰冠鸦雀由VU降为LC。

8.13 硫黄鹀由VU降为LC。

9

附录变动

9.1 从附录4中删去黑腰滨鹬。

9.2 从附录1中删去锈喉鹩鹛。

9.3 从附录1中删去大蓝仙鹟。

9.4 将附录2中石鸻中文名修改为澳洲石鸻。

附:

补充说明

1. 《中国鸟类名录3.0》曾经基于2010年台湾地区的记录将澳洲红嘴鸥列入中国鸟类名录,但经复核该记录,不能完全排除跟随远洋船只抵达的可能性。2020,广东珠海也有澳洲红嘴鸥的一笔记录,该记录同样不能完全排除逃逸或跟随船只而来的可能性。对于本种是否继续保留在名录内,仍有待更多讨论,或更多证据。本版更新暂不做处理。2. 删去正式名录和附录中《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编号。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的编辑为董路、雷进宇、刘阳、危骞、余日东,编辑名称按照拼音顺序,所有编辑者对名录的发布具有同等贡献,联系方式:

董路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tiantai_wing@126.com;

雷进宇

朱雀会(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lei.jinyu@163.com;

刘阳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yangliubnu@gmail.com;

危骞

《中国鸟类观察》编辑部,359270@qq.com;

余日东

香港观鸟会,yuyattung@gmail.com。

中国鸟类名录10.0版下载地址:

PC端用浏览器打开http://www.birdreport.cn/home/files/download.html